返回首頁

戴笠的八大金剛都是誰?誰的結局最好?

來源:www.cqrasiaservices.com???時間:2021-12-17 18:07???點擊:164??編輯:于梵???手機版

軍統(tǒng)內部沒有八大金剛之說,只有四大金剛,分別是陳恭澎、王天木、趙理君、沈醉。其中只有趙理君因飛揚跋扈,1941年殺死督查專員被判處死刑,并于第2年執(zhí)行。其他三人分別終老海峽兩岸,王天木活到了90多歲,沈醉也活了80多,都屬于善終。

國民黨倒是有八大金剛一說,他們分別是: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劉峙、張治中、錢大均、蔣鼎文、陳繼承。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貴州省興義人。黃埔軍校總教官,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蔣手下的二號人物,歷任陸海空三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從小就接受了軍事教育,1909年被送往日本學習,畢業(yè)后回國投入到革命中,任黔軍第一師第四團團長兼學生營營長。后來黔軍內部發(fā)生矛盾,劉顯世被驅逐出貴陽,心懷憎恨的劉邃令人襲擊了何應欽,受傷后的何應欽經(jīng)過半年修養(yǎng),最后選擇離開故鄉(xiāng),前往上海。對于共產黨的態(tài)度很強硬,極力主張消滅中共,后來制造了駭人聽聞的“4.12慘案”。在西安事變中,對于張、楊的態(tài)度也是能打就絕不廢話,直接令空軍進行轟炸??谷諔?zhàn)爭其間,對日作戰(zhàn)也做出了努力,并作為代表接受日本的投降書。

后來國民黨戰(zhàn)敗后,他先是去了香港,而后前往臺灣,不過晚年的他由于官場失意,所以很多事也不再過問,但是仍以民間方式效力國民黨。何深懂養(yǎng)生之道,待人寬和,提的起放的下,直至1987年善終,享年九十七歲,是國民黨內長壽者之一。

陳誠,1898年1月4日生于浙江省青田縣高市鄉(xiāng)。陳誠本出自書香門第,父親是晚清秀才,如果通過讀書的方式將來必能出人頭地。然而當時混亂的社會卻孕育了他一顆投筆從戎的愛國心。1919年,陳誠以備取生的名義進了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1922年保定軍官學校畢業(yè)后,他被分配至浙江第2師第6團任少尉排長。僅兩年時間,就提拔為炮兵連連長。北伐期間,先后攻打陳炯明、孫傳芳、孟昭月等部,由于戰(zhàn)績顯赫,一路升為軍政廳副廳長。在中原大戰(zhàn)中,挫敗吉鴻昌,再立戰(zhàn)功。后來參與“圍剿”蘇區(qū)的行動,一度將中共紅軍逼入絕路。淞滬會戰(zhàn)中,對日本發(fā)起的進攻更是勇猛。不過在國民黨敗退大陸后,他也選擇了入駐臺灣,并擔任了臺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行政院長,中華民國副總統(tǒng)等職,1965年3月5日因肝癌在臺灣病逝,享年67歲。

顧祝同,1893年1月9日生于江蘇省漣水縣石湖鄉(xiāng)四興集。兒時的顧祝同思想品德端正,學習成績優(yōu)異,于是被保送至南京陸軍小學,并于1910年通過考試,正式成為陸軍小學的一員。接下來的七年,他又分別在湖北陸軍第二預備軍官學校和保定陸軍軍官軍校完成了進修。1919年2月,顧祝同完成學業(yè)并順利畢業(yè)。1921年12月,顧祝同選擇投奔到桂林視師的孫中山,其間歷任國民革命軍師長。1927年北伐戰(zhàn)爭中,又分別在江蘇宿遷、山東郯城等地予孫傳芳以重創(chuàng)。后在中原大戰(zhàn)中輔助蔣介石打敗馮玉祥,升任為第十六路軍總指揮,掌管西北軍事大權。抗戰(zhàn)時期,又擔任第三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參與了徐州武漢兩大會戰(zhàn)。1949年隨蔣介石敗退臺灣,任代國防部長,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等職。因高血壓引起腦部微血管阻塞,1987年1月17日在臺北逝世,享年94歲,是國民黨中為數(shù)不多的長壽者。

劉峙,1892年6月30日生于江西吉安,是五虎將中出生最早的一位。1907年,時年15歲的劉峙投筆從戎,考入湖南陸軍小學第三期。此后的六年,分別在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和保定軍官學校進修。兩年后,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yè),被分配到冀東開平巡防營見習。1917年南下廣州,先后擔任黃埔軍校教官、粵軍連長、支隊長、營長等職。劉峙參與過北伐、中原大戰(zhàn)等多場戰(zhàn)事,深受蔣介石器重。抗戰(zhàn)時曾任第一戰(zhàn)區(qū)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1948年,在淮海戰(zhàn)役中被解放軍挫敗,一名堂堂司令竟淪落到在印度尼西亞教書,不免令人感到意外。1953年去臺灣,次年任臺灣“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后改任光復會委員。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臺灣。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安徽省巢縣黃麓鎮(zhèn)洪家疃人,黃埔系骨干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愛國主義人士。作為紅色將軍的他能列入蔣的八大金剛實在是出人意料。不過了解他的生平事跡后也就不足為奇了。童年時期的張治中家境貧寒,他自己也過著長達六年的流浪生活。后來進入揚州巡警教練所受訓,并成為正式警察。軍閥混戰(zhàn)時期,他又先后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和中原大戰(zhàn),職位也從最初的軍校畢業(yè)生一路升至國民黨第四軍總指揮。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判斷失誤將距離長沙三百里以外的“新墻河”被誤傳為五公里近的“新河”,從而釀成了一場千古奇聞的“11·13長沙大火”。他作為當時湖南軍事戰(zhàn)爭的最高指揮官,革職處分在所難免。在對于共產黨的態(tài)度上很溫和,多次作為代表參加會談,被人們稱為“和平將軍”。后來由于政治傾向逐漸偏共,于1949年10月被開除國民黨籍。

新中國成立后,身兼重職,為祖國的發(fā)展盡心盡力,于1969年4月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錢大鈞,1893年7月26日出生于原正儀鎮(zhèn)雅涇村東北村。國民黨元老,黃埔軍校建校初期教官,中國國民黨軍將領,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錢大鈞早年參在日本學習,后來因為侵占青島而憤然回國,之后的幾年又陸續(xù)在中日完成了學業(yè)。1924年以第20師師長的身份討伐陳炯明,其間以六連士兵大破四千敵軍成為近代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雖然也參加了中原大戰(zhàn)和抗日戰(zhàn)爭等大戰(zhàn),但由于錢大鈞的軍事生涯相較于其他金剛比較平淡,所以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后來由于自身原因受到了蔣介石的猜忌。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后,他也以“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的身份選擇繼續(xù)效力蔣介石。晚年也是作為代表廣泛參與各種國際活動。錢大鈞一生雖然愛財,性格偏激,但為人胸無城府,老實本分,是智將的典型代表。1982年7月,錢大鈞因肝癌在臺北去世,享年90歲。

蔣鼎文,1895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諸暨的一個普通鼎文,1895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諸暨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國民黨高級將領。在蔣鼎文16歲那年恰逢武昌起義,他沒有任何猶豫,從容參軍。軍事生涯的早期參加了多次軍事行動,雖然這個時期的他官職并不大,但是卻深受蔣介石的贊賞。

號稱“飛將軍”的他先后經(jīng)歷了圍剿紅軍,蔣桂戰(zhàn)爭,中原大戰(zhàn),福建事變,西安事變,抗日戰(zhàn)爭等事件,對外殺敵立功,對內恪守本分。但是在與日軍的豫湘桂戰(zhàn)役中一潰千里,心懷愧疚的他邃辭職轉而經(jīng)商,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敗退臺灣后,積極投身慈善事業(yè),1974年1月,病卒于臺北。享年79歲。

陳繼承,1893年出生于江蘇省靖江,國民黨陸軍中將,黃埔軍校戰(zhàn)術教官。和大多數(shù)將領一樣,他也是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yè),后來擔任黃埔軍校教授部戰(zhàn)術教官。在軍閥混戰(zhàn)時期,先后參加東征和北伐和中原大戰(zhàn),但是相比于其他金剛,他并沒有取得什么顯著的戰(zhàn)績。所以再次不再介紹他參與的其他戰(zhàn)爭。戰(zhàn)績平平但卻絲毫不影響蔣介石對他的重用,任南京衛(wèi)戍總司令部總司令。后來國民黨戰(zhàn)敗,他也隨蔣入駐臺灣,擔任臺灣招商局顧問,1971年12月于臺北病逝,享年78歲,蔣介石親自題寫墓碑。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